沐鸣2注册平台_入职一年,徘徊在围城内外
职海翻腾,是“留”是“走”?社科院蓝皮书显示,2010年中国新增2000万求职者。一路过关斩将迈入职场的新人,无疑是求职大军中的幸运儿。可是经过一年的职场翻腾,有一部分人徘徊在进退之间,或频繁跳槽,或观望等待,或辞职休整。他们有自己的理由,也有自己的无奈。,
职海翻腾,是“留”是“走”?
社科院蓝皮书显示,2010年中国新增2000万求职者。一路过关斩将迈入职场的新人,无疑是求职大军中的幸运儿。可是经过一年的职场翻腾,有一部分人徘徊在进退之间,或频繁跳槽,或观望等待,或辞职休整。他们有自己的理由,也有自己的无奈。
一个月前,刘丹拿着单位的辞职证明,转身离开,毫无眷恋。这是他毕业一年内第四次跳槽。从南京晓庄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回到老家常州工作,半年里辗转三家私人小公司。“我就是‘跳早族’,工作就跟打零工似的!”刘丹苦笑道。《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2010届430万大学毕业生中有34%半年内发生过离职,也就是说有100多万的“跳早族”。
说起跳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为了更好的工资待遇”,其实也不尽然。“我很想在工作上得到认同,在单位里有被关怀的感觉。”刘丹坦言每次辞职并不是为了工资,“第一次辞职,就是因为老板娘脾气大,对员工不好。”换了几次工作,家人朋友认为他“三心二意,沉不下来”。“其实我也想在各种尝试中找到适合我的岗位。”刘丹说。
家境不错的方萍萍北大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国企做公关策划,工作将满一年之际,断然离职。在方萍萍眼里,这份工作形同鸡肋。“虽然待遇不错,但工作压力太大了,每做一个策划总要连续几天通宵加班,还要频繁地出差。”没有经济压力的她倒也并不急于另找份工作,而是去西藏晃了一圈。
有人辞得坚决,有人则颇为犹豫。老家在连云港的范敏有着令大学同学艳羡的工作:在昆明团市委下属的一个基金会做宣传干事,有事业编制,工作轻松,待遇不错。不过最近她也在为辞职的事伤脑筋,让她动这个心思的是两个字“北京”。“当时虽然谈不上逃离北上广,但现在也算跟上了逃回北上广的潮流。”范敏笑道。
“每次去北京,我就像从农村回到城市一样。虽然昆明的生活悠闲自在,但是它的公共设施、文化娱乐、竞争机会远不及北京等大城市。”范敏说。地方的人事关系也让她很犯难,“单位就十来个人,哪个打个喷嚏,领导都很快知道。”只是,回到北京后一切又是未知数,范敏于是犹豫复犹豫。
“我先忍着,做好撤的准备。”在南京洪武路一家写字楼工作的张悠在观望。老家在安徽的她,孤身一人在南京,拿着3000多元的工资,勉强维持一个人的日常开销。“每次上校内网,看到大学同学晒结婚照、新房照、旅游照,感觉人人都过得比我好,我真是羡慕嫉妒恨啊。”张悠说。工作之余,张悠积极备战公务员考试。
职场回眸,“想的”与“见的”不一样?
对于这些过早出走或谋划出走围城的人,有人说80、90后过于娇气,没有父辈的坚韧;也有人说社会竞争激烈,好工作难找。“其实,工作一年,我发现自己原先想的与事后见的不一样。”方萍萍说。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
“①月薪2万元以上;②有时间坚持健身和运动;③至少有两居室;④有15万元左右的代步车;⑤有固定的朋友圈子……”这则新白领标准年初在网上风传,许多人却从中感觉到了巨大的落差。方萍萍设想的生活是:第一年月薪五六千,以后有规律加薪,朝九晚五,有双休日,偶尔能出去旅游……“工作之后,却只有加班、出差,出差、加班。”方萍萍抱怨道。
不仅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还有入错行的尴尬。“工作后,我才发现我并不喜欢做记者。”23岁的张甜甜说道。南大新闻系毕业后,她回老家长沙,进了一家都市报。在周刊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后,张甜甜渐渐发现自己不喜欢采访,不喜欢写稿。“找工作时,就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后来发现内向的我并不适合这个行业。”张甜甜很苦恼,“或许我应该再去考研。”
面对就业压力,曲线就业是很多人的选择,由于工作与期待完全不符,于是,只能“骑驴找马”。南师大毕业后的丁哲,正准备辞去广告公司的工作。英语专业的他本来想在上海找一家外资企业,但屡屡败下阵来,毕业后两三个月工作都没有着落,丁哲急了,“家里情况并不好,不能再给父母添负担。”于是,丁哲进了现在的单位。但工作一年下来,等级分明的同事关系、老板居高临下的命令方式、防不胜防的突击加班,让他很崩溃,“我想要的不是这样的生活。”
“我以为工作后就能追求我想要的生活,但现在好像不是那么回事?”闯荡一年后,不少职场新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但是,与此相对的是刚刚迈出校园的新人们能“给”出什么呢?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0届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本科53%,高职高专50%)均低于工作岗位的要求。“对于职场,此前有很多想象,大多都是我要什么,要高薪,要轻松,要假期,要和谐的同事关系……进来后发现‘要’之前得先‘给’。”丁哲坦言。
职业规划,“计划”能否赶上“变化”?
从校园迈入职场,在第一年的磨合期里,很多职场新人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也有不少人发现自己的个性、禀赋与现有的工作是枘圆凿方。对此,张悠说,“婚姻应该有婚前指导,职场也应该有‘职前指导’。”
几番纠结后,张甜甜向部门主任提出辞职,报社一位副总不答应,提出给她调部门,但张甜甜发现“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换个岗位是否就有所改变。为了“认识自己”,一个月前她特意花了1000多元去做职业咨询,第一次接触到了“职业规划”的概念,“如果我在大学里就有所了解,或许现在就不会这么纠结了。”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是西方20世纪初期以来关于职业匹配和发展的理论,目前中国不少高校开有类似的课程。“我现在的职业轨迹,就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来的。”2010届北大毕业生朱洪祥说。目前在上海一家网络销售公司工作的他,大三时修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并按要求完成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包括从销售代表、销售经理、区域销售总监直至开设网络公司的职业设想,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困难,自己需要做哪些技能提升、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并设有严格的年限。
当然,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原先计划未必能一一实现。“外界的变化太大了,金融危机、企业生存状况、工作调动、婚姻问题等等,都可能改变我的工作轨迹,此前肯定没法把所有可能都预料到,计划肯定需要调整。”朱洪祥坦言。因此,学校、社会多方位的、长期的指导和服务就很有必要。美国高校的普遍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借鉴。以康奈尔大学为例,该校设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服务中心,21名专业人员为全校学生提供服务。为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另有近40位专业人士在各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提供服务。此外,美国还有专门的社会机构给予相关帮助。例如“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简称NACE),拥有全美近2000家高校的5200多名大学职业生涯服务专家和3000多名就业安置专家。NACE预测工作市场走势,为雇主和大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基准。
职场和婚姻一样都讲究两情相悦,爱这份工作才可以选择它,能胜任这份工作才能拥有它。不过,职场这个围城,或许比婚姻要复杂,比如职场有360行之惑。高校和社会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以使职场新人走得更远——不只是找份工作满足经济需求,而是能够发展职业生涯,为人生奠定一个支点。大学生则要练就职场打拼的能力,和“给予”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