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注册线路_职场新人你很迷茫?长者来教你些人生经验!
所有人的成长,都是源自干成功一些事或干失败无数的事,以及之后的总结、反思和循环改善。所以,光看书、光听高手分享,没用,那都是别人的。,
一、选择好行业、好公司
我们源动力的成员基本都来自211、985或国外的知名大学,很多同学在大四上的时候就面临着就业的选择。各种公司在学校里轮番做宣讲,怎么选?
建议大家首先考虑行业。有句老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大家最好是选择快速发展中的行业,即朝阳行业。你身处其中,就可能随之快速发展。除非你有很强烈的动机和能力去改变一些夕阳行业,否则还是慎入。
怎么知道哪些行业是快速发展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你可以留意一下最近几年招人最狠(招聘量大、薪酬较高)的行业。比如像我们公司所在的互联网行业就是这样,每年都有大量的社招和校招。
看完行业,还得看公司。看公司最关键一点是看看这家公司有没有一个培养人的机制。大家刚出校园,几乎就是一张白纸。有人教、有人带、有人系统培养你,可以让你有机会发展更快。在这个阶段,可以说发展是唯一硬道理!
我所在的这家公司,针对校招新员工有源动力计划,针对高潜骨干员工有管培生计划,针对基层管理者有储备干部计划,层层选拔、层层培养,形成一个人才梯队。在这样的公司里,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可以很快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加速发展的机会。
有不少新鲜人问我,有些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或商业模式很新很独特,看不清前景怎么办?客观来看,作为职场新鲜人,很多事情看不清是正常的。就算是有一定阅历的人也大多看不清,很正常。人人都看得清反而不正常,这就是互联网。有几个人能在十五年前看到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今天。所以,看不清前景时有一种做法就是“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反正自己无法判断、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无法判断,与其大家瞎捉摸瞎猜,不如做多花些心思想想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出彩。你只要比身边的人做得好一点点,你就能获得公司和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机会或资源就会向你倾斜。
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作为过来人,我很清楚,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时,很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大多数人不知未来干什么。但不管怎样,你还是得选择一个方向,总不能天天无所事事吧。
怎样选?有个思考模型——想做、能做、擅长做。这是我很多年前在一个公司战略课上听到的,我觉得完全可以应用在个人的职业规划上。
先想想,有什么事情是你最想做、最喜欢做、最感兴趣的。并且,这些兴致应该是能够长期持续的,而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兴起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的概率要大很多。
然而,想做,还得看是否能做,是否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没有的话,那就只是想想而已。比如,我想当总统,但在咱们这短期内似乎环境不支持——
如果能做,最好还要看看你是否擅长做,也就是你是否具备能够做好这事的、异于常人的特质。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出类拔萃。比如,对数字很敏感的人可以考虑从事财经类工作;有很强形象空间思维的人可以考虑从事设计类的工作等等。
以上这个思考方式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辨明方向。
但是,很遗憾,很多新鲜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办?
嗯,我承认其实我当年就是如此。我的做法是,找到一个我不讨厌、也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去做。一旦选择了,就不再三心二意、患得患失,先扎进去干好再说。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在我看来只有两种职业价值观——奋斗、不奋斗。
我见过的很多新鲜人,从行为表现上看,是选择了不奋斗的价值观。比如朝九晚五准时准点上下班基本不加班、做事不积极不主动叫一下动一下、工作完成即可从不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不爱学习从不请教一年看不了两本专业书……如此种种,大家自觉对号入座吧——
工作缘故,我曾特别观察过我们公司的一批管培生——即新鲜人中相对优秀、往未来领导者方向重点培养的一批年轻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行为特征:
勤奋:多数时候,他们都是部门中最晚下班并给所在楼层关灯的那一个。不是他们不能按时完成工作,而是在完成工作后总结反思如何将工作完成得更好;
激情:热爱所做的工作,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抱怨,还主动承担各种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并不断去感染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加油;
爱学习:花很多时间看书,经验不够、知识来补,说不定哪天就用得上;经常向上级、向高管虚心请教,别人的经验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至少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启发。
有人曾比较60后和90后的职场幸运度,得出结论是90后是悲催的一代。
1、60后大学毕业时,刚刚改革开放、社会剧烈变革,遍地都是机会;而90后毕业时,各个细分领域都几乎竞争成了红海,市场机会不多;
2、60后毕业时,只有少数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市场上人才相对少,大家面临的发展选择相对多;而90后毕业时,遍地都是硕士、博士,非985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易;
3、60后的毕业生普遍家庭条件不会太好(当时的社会贫富差距不大),所以大家知道要努力要勤奋,这样得到发展的机会自然就多;而很多90后是蜜罐中泡大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得来似乎都挺容易,于是很多人开始不思进取。不进则退,易被淘汰;
4、60后毕业时,赶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20年,职场机会多、竞争小;而90后毕业时,处于中国经济的下滑期,裁员潮涌动,职场竞争越来越残酷。
以奋斗者为本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成就华为商业帝国的基石。越来越多的优秀公司都在倡导奋斗者文化(我们公司源动力计划的口号就是“打造纯蓝奋斗者”),而关于文化,更多在于选拔、而不是培养。也就是说,优秀的公司会根据文化去招聘和晋升人才,不符合文化要求的,会被即刻淘汰。
总之,奋斗,不一定能赢;不奋斗,一定会输。
四、坚持
想起一个段子:成功的三要素是坚持、不要脸、坚持不要脸。
能否坚持,是你能否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当然,如果你足够努力,三年也能达到一万小时。但是,我更想说,一万小时还不够。你最好能在这个领域坚持十万小时,那时,你才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或权威。
可是,坚持真的很难。懒惰、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困难天天都有,诱惑也很多,放弃很容易。
我们公司在设计所有的文化类培训项目时,有一个必修课——万米长跑。目的就是要评估和磨练大家的意志力。绝大多数人都是咬咬牙就能坚持跑下来的,尽管跑之前不少人觉得自己肯定跑不下来。其实,每个人都有坚持的潜质,就看你是否相信自己、是否愿意/勇于将之释放出来。同时,坚持有时不仅仅靠自己,也靠团队的相互激励。坚持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前提——健康的体魄,没有这个“1”,后面“0”再多也没用。
五、不断学习、持续改善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90后不太喜欢看书(特指专业书之类的)。
我做这么多年的学习与发展工作,总结出几个有效的学习方式:读书、请教、实践。
读书:职场新鲜人需要读什么书?你的专业领域的书籍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我建议大家多读一些经典的基础类书籍,比如哲学类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西方哲学史》(罗素);战略类的《竞争战略》(波特)、《蓝海战略》(钱·金);市场类的《市场营销原理》(科特勒)、《定位》(特劳特);组织行为类的《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管理的实践》(德鲁克);基础管理和领导力类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领导力》(库泽斯)。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所在领域的权威,都在这些领域研究了几十年,至少十万小时。只要你是在一个存在市场竞争的机构或组织里工作,这些书将会令你终身受益。少看些八卦杂志或明星传记,少看一些东拼西凑编著的书,少看在某一领域研究少于十万小时的人的书。(如果你是从事培训或人才发展相关的工作,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号(HQD-TD),推荐阅读《10本书,助你2015踏上人才发展转型之路》)
交流:和谁交流?当然是和那些在某个领域钻研了十万小时并被社会认可的高手交流。99%的人听到这话会觉得很有道理但不会去这么做。大多数人认为这些牛人怎么会搭理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小年轻呢。99%的人会这么自我设限,只有1%的人会去努力尝试。往往勇于尝试的人会成功,因为1、很少人会和他竞争;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3、优秀人总有一颗好为人师的心。所以,大胆去找高手请教吧,勇敢一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诱惑够大吧——
实践:所有人的成长,都是源自干成功一些事或干失败无数的事,以及之后的总结、反思和循环改善。所以,光看书、光听高手分享,没用,那都是别人的。你得转换成自己的东西,去实践去体验。而且,最苦最累最难的地方,就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就是能让你进步最快的地方。最难的事都经历过后,其它的都不叫事。趁着年轻,就应该多找一些这样的地方去历练自己。年轻人有“年轻”这个最大的资本,成败无所谓,有收获就是成长。
人生没有捷径,不付出代价就不可能得到成功。伟大都是“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