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感知,沐鸣2平台怎么样传承——抚州城里的非遗“新潮”

近年来,抚州市通过挖掘和整理区域内非遗资源,以现代的眼光、创新的理念,传承和弘扬蕴含其中的价值,使非遗成为推动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惠及百姓生活的宝贵元素。沐鸣2平台怎么样

在街头巷尾的戏馆里欣赏传统采茶戏;在庄重古朴的"跳傩"仪式陪伴下"过大年";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买上一个文创木雕和篾编手办;在学校里上一堂非遗传承人带来的体验课程……江西抚州,处处可以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惊喜和魅力。

抚州市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项目49个、省级传承人52人;市级项目133个、市级传承人138人。近年来,抚州市通过挖掘和整理区域内非遗资源,以现代的眼光、创新的理念,传承和弘扬蕴含其中的价值,使非遗成为推动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惠及百姓生活的宝贵元素。

"老戏"新唱 传统文化掀"新潮"

傍晚,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华灯初上,周边居民三五成群,朝文昌古桥下的旭东戏社走去。

"今天是朱旭东唱吗?不是的话我可不听了。"在旭东戏社门口,戏迷们询问着。1997年创办采茶戏团,二十余年,朱旭东已经积累了不少"粉丝".

今年54岁的朱旭东是抚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主要表演项目是拥有30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州采茶戏。

"我们不仅表演传统剧目,还根据时代特色编创了不少新剧目,很受观众欢迎。"朱旭东介绍,自落户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以来,戏社人气很旺。"来不了现场的戏迷还可以通过我们的抖音号收看直播。"

"抚州采茶戏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很受百姓欢迎。"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徐盛华介绍,在支持民营剧团发展之余,从2018年起,抚州市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开展"抚州采茶戏惠民演出工程",在城区设置六个剧场,新老艺术家披挂上阵,每周末为市民送上精彩演出,让越来越多的居民由此了解采茶戏、爱上采茶戏。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万安安正在表演抚州采茶戏《蠢子卖鞋》

抚州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是"三戏四舞",分别是宜黄戏、广昌孟戏、抚州采茶戏以及南丰跳傩、乐安傩舞、黎川舞白狮、宜黄禾杠舞。近年来,抚州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完善保护和激励机制,着力建设抚州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推进非遗项目有序传承的同时,引导非遗走向大众、惠及大众。

每年的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省内外甚至国外的很多游客都会来到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和白舍镇甘坊村,欣赏一年一度的"跳傩".刚劲、质朴、威武、粗犷,充满原始风格的舞蹈,让游客们连连惊叹。沐鸣2官网

"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历经漫长岁月以及不断地传承发展,南丰傩舞逐渐演变成民俗舞蹈,而今更是通过改良面具服饰、丰富表现形式等,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南丰傩舞国家级传承人罗会武正在"祈福"

表达方式的创新,唤醒了传统文化原本的巨大魅力。由南丰石邮村傩舞艺人和北京舞蹈学院师生共同研创的作品《傩情》,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敦煌大剧院、汤显祖大剧院等舞台,并开启了"一带一路"沿线交流表演。南丰县还依托傩舞,向面具舞蹈、面具文化领域延伸拓展,通过举办"面具舞蹈文化周"系列活动等形式,把非遗推向市场、推向世界。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次"圈粉".如今在抚州,与非遗相关的文艺演出、情景展示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目光,将非遗元素融入市民生活体验,正成为新的潮流。

"破圈"表达 时代元素照进非遗艺术

提起木质浮雕,你想到的是什么?

木刻的佛像?精挑细刻的老木床?还是雕龙刻凤的老建筑?在你走进文昌阁木雕馆后,这种固有印象就会被颠覆。

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挂件、抚州文旅吉祥物"戏宝""梦娃"摆件,还有融合各种"爆款"文化IP的精致木雕,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古老技艺身上满满的年轻味。

店主叫许彬凯,与人们想象中民间艺人的"老态龙钟"不同,身为木质浮雕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他,刚刚三十出头。

更懂得如何吸引年轻人,是许彬凯与传统老艺人的最大区别,他的作品中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融入了现代元素。除了传统木雕主题,年轻人喜欢的呆萌搞笑元素以及热门IP都是他的创作素材。

木质浮雕传承人许彬凯的作品

"人们审美观、消费观都在变化,注重体现时代风格才能更好被大众接受。作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在‘守正’的基础上,必须要‘创新’。"许彬凯说。为此,他开始尝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制作一些文创产品,例如收集景德镇老瓷片,配以木雕工艺做成精美挂件;根据传统故事设计木雕形象,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量产,做成颇受游客欢迎的伴手礼等。

文昌里曾是抚州市临川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抚州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记载着抚州人的回忆。经过几年的修缮改造,古城有了新气象——20多个非遗项目入驻,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

对于非遗项目来说,被看见,就是一种守护与传承。

2021年2月3日,为推动非遗项目创新发展,抚州市临川区在文昌里举办以"缤纷非遗迎新春"为主题的大型网络云直播活动,两个小时的直播中,展示了包括临川篾编、抚州采茶戏、临川金银錾刻等多个非遗项目,参与网友累计达92.8万人。

直播现场,临川篾编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建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志俊为观众展示了临川篾编中的"取雨点"作画技艺。据介绍,临川篾编技艺需要经过杀青、破篾、染色、作画、编织等20余道工序。

"手工艺要实用,更要体现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徐建元说,随着近年来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越来越多人注重使用原材料环保的生活用品,篾编篮、篾编包、篾编茶壶、篾编杯套等产品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临川篾编技艺传承人徐建元的作品《五子闹春》

近年来,徐建元还创作了一批历代先贤、帝王、贤相等为主题的篾编艺术品。"现在,国家、省、市都在大力支持非遗文化的发展。借此东风,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再制作出更多有中国特色、有时代元素、有文化价值的精美作品,也争取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他说。

创新方式、多元表达、科技赋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活态"传承 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传承非遗文化不能只靠美观的作品、优美的曲调,许彬凯讲起一段让他颇受触动的经历。那天,一位家长带着孩子路过木雕馆,看见正在雕刻的许彬凯一身木屑、灰头土脸,悄悄对孩子说:"瞧见没,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去干这个脏活。"

这让许彬凯意识到,仅"埋头干活""自我创新"还不够,要从年轻一代开始,培养他们对非遗的热爱,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木质浮雕、爱上木质浮雕,发现非遗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2021年12月31日,许彬凯带着他的木质浮雕技艺走进东华理工大学赣东学院,带领孩子们体验了一把非遗的魅力。"赣东学院还将创办非遗传承创新班,将抚州的一批非遗传承人请到学校,开展每周不低于两个课时的非遗授课和体验。"许彬凯说。

"传承人是非遗的活性载体,他们像国宝一样珍贵。"徐盛华说,然而,在全国范围来看,非遗保护普遍面临着传承队伍青黄不接的难题。

2016年,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恢复开设戏曲专业班,截至目前,累计招生近百人,为地方文化部门和剧团培养了一批专业戏曲人才。

"去年有三个新人加入剧团,都是三十来岁。"李安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广昌孟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广昌县大路背剧团的男一号、台柱子。"相信不久后我就可以做一名配角,甚至幕后,这个舞台要留给下一班人了!"

青年演员正在表演广昌孟戏

2018年,"孟戏"课程进入广昌二小、广昌二中的课堂,李安平成为了孩子们的"非遗"老师。"别以为孟戏只是老一辈的东西,现在喜欢孟戏的孩子也有不少呢,有几个大学生还追到我家来学习孟戏呢!"李安平的话语间满是欣慰。

近年来,在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引导下,不少"非遗人"开始打破过去闭门造车的习惯,尝试走出作坊,将手艺带到学校和街头。在推广的同时,这些民间手艺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宜黄县组建了宜黄戏传习所和禾杠舞兴趣班;乐安将傩舞编成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并与中山大学联手推动傩舞学术化研究;东华理工大学赣东学院非遗传承创新班即将开班……

如果"非遗"是一棵大树,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承载它的土壤。"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徐盛华说。

非遗传承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据介绍,接下来,抚州市将运用数字技术对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非遗数据库,让更多人看见、触摸、感受到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的动人魅力。

分享到:
No Response
Comment (0)
Trackback (0)
Leave a Reply

昵称*

邮箱*

网址

0